查看原文
其他

政治理论优秀论文推荐|政治学人春节特辑

政治学人 政治学人 2020-02-10
点击上方“政治学人” 可以订阅哦!


编者按


“政治学人春节特辑”是由“政治学人”编辑部精选的优秀论文推介系列,共分为研究方法、比较政治、政治理论、国家治理、基层治理五大主题,分五期依次推出。每期根据中国知网被引量和下载量,以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情况选出六篇相关主题的文章,以飨读者。本期为系列推送第三期,主题为政治理论。



1

姚洋丨作为一种分配正义原则的帕累托改进

作者信息:姚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原文出处:《学术月刊》2016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17年第1期。

文章摘要:政治哲学的目的是构建关于美好社会的抽象理论。出于对自洽性的追求,每种理论都只强调一种人类价值,在实施层面,这往往导致意识形态之争。帕累托改进是一种可操作的分配正义原则,它在不损害其他价值的前提下增进一项或多项价值。它放弃对全局性的抽象理论的构建,着眼于对社会的局部改良,目标是渐进地增进人类价值体系中的每种价值。为此,帕累托改进在抽象的分配正义理论和现实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张绍欣丨政体、国体与国家类型学发轫

2

作者信息:张绍欣,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

原文出处:《学术界》2016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17年第2期。

文章摘要:政体和国体的分类及构造问题,是现代国家类型学的主要谱系。国体指的是国家的性质和统治的实质,政体指的是政府形式和统治的实现方式。西方政体学说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法开始,到20世纪的凯尔森的民主与独裁二分的理想型为止,经历了一系列损益变迁,却有着内在的谱系学逻辑。在现代主权理论和国家理论诞生之前,只有政体概念而没有国体概念。在现代主权理论和国家理论诞生之后,国体概念与政体概念发生了分离,并且国体问题相对于政体问题而具有更加关键、更为要害的地位。现代国体类型的谱系涉及到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主权结构的国体类型、历史哲学的国体类型、主权领导权威的国体类型等。卢梭的人民主权原理,精英统治论的“政治阶级原理”和“寡头统治铁律”,以及葛兰西在马基雅维利学说基础上发展出的“现代元首制”,构成统治原理型的国体理论。


3

张盾丨马克思与政治美学

作者信息:张盾,吉林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

原文出处:《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17年第5期。

文章摘要:近代美学把艺术之美作为美的唯一范本和美学的唯一立足点,从而成为文艺美学。文艺美学以艺术的自主性和审美经验论作为其基本信条,失落了艺术作为“可见之美对不可见之美的象征”这一原初的反思性本质,成为当代艺术危机与衰落的理论根源。未来美学的新转向是从文艺美学转向政治美学,对美的本质的理解从“感觉的完美性”转向“存在的完美性”,恢复美学的理论思维和超验维度。当美学的立足点从艺术转移到政治,以“制度之美”和“人性之美”作为美学的立足点去反思存在的完美性,美学就成为政治美学。政治美学是美学的原初形式,柏拉图作为政治美学的开创者,发现了政治作为对制度之美与人性之美的创造和理解乃是一种知识,真正的政治即“最好政制”乃是一个哲学的界面,以此为政治美学奠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实性的批判性考察,不仅把“自由联合体中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当作改变现实世界的目标,同时更是作为对制度与人性的彻底理解和更高真理,以此将现代政治哲学重新带回到对最好制度与最美人性的创造与认知界面,从而恢复并光大了古典政治美学的原初问题和理论传统。



林红丨当代民粹主义的两极化趋势及其制度根源

4

作者信息:林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原文出处:《国际政治研究》2017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17年第6期。

文章摘要:民粹主义在历史上出现过四次浪潮,前三次总体上呈现出偏左的政治色彩。在21世纪初叶,第四次民粹主义浪潮席卷欧美,却出现不同于以往的、左翼与右翼同时并举的两极化趋势。引领全球化已达30年的新自由主义催生和助长了这一趋势,其经济政策导致财富集中和分配不均,中下层陷入经济焦虑,左翼民粹主义由此萌生;而新自由主义所倡导的文化价值加剧了身份政治和其他单一议题政治,中下层的身份焦虑激发了右翼民粹主义。新自由主义在政治上主张的代议民主出现种种弊端,成为左翼与右翼民粹反精英、反建制的共同政治诱因,是激发当今民粹主义两极化趋势的制度根源。


5

陈潭丨第三方治理:理论范式与实践逻辑

作者信息:陈潭,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原文出处:《政治学研究》2017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17年第6期。

文章摘要:第三方治理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创新工具,是克服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志愿失灵而导致的治理困境的必然产物。第三方治理具有开放性、专业性、契约性、竞争性等核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第三方供给、第三方运营、第三方监管、第三方评估等不同的实践模式。在既有约束条件下,第三方治理实践存在着制度困境、契约困境、执行困境、信任困境等治理风险和困局。但不可否认的是,第三方治理是对传统国家治理模式的补充与创新,是推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和手段,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不可缺少的途径和方式。



周平丨中华民族:一体化还是多元化?

6

作者信息:周平,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云南大学特聘教授。

原文出处:《政治学研究》2016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17年第5期。

文章摘要:“民族”概念传入时,中国并不存在与之相符的实体。中华民族是在国内既有的各个历史文化群体日趋一致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其他历史文化群体也在此过程中被构建成为各个民族。因此,中华民族构建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体”和“多元”的关系问题就出现了,即强化中华民族的一体性和一体化发展,就必然会对组成中华民族的各个民族群体的发展形成制约;反之,强化中华民族的多元性和多元化发展,中华民族的凝聚性和整体性就可能被解构。关于此问题的讨论在中华民族构建的各个时期都存在,最终都是由当时的历史给出答案的。今天,中华民族是朝着“一体”的方向发展还是朝着“多元”的方向发展的问题再次出现。根据历史经验,只有将问题置于现实的需要中来讨论才能做出理性的选择。从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追求的国家目标来看,中华民族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才能为中国崛起和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必要支持。



本期编辑:郑斯尹

本期审核:小庭白月

政治学人

投稿邮箱:zhengzhixueren@sina.com

团队微信ID:zzxrbjtd

从这里开始,理解政治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